紀念天安門事件33周年 「六四」特展華盛頓開幕
2022-06-05 ~ 00:43:34
「六四」特展由王丹主持,前排貴賓有前國務卿蓬佩奧的首席中國政策顧問余茂春、香港自由委員會主席祈福德、當年學生領袖吾爾開希、魏京生、人權律師陳光誠等。
魏京生細心觀看特展。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為紀念天安門事件33周年,「六四」特展6月3日在首都華盛頓開幕,展出上百件當年六四珍貴資料和物品,展覽開幕聚集了當年部份天安門廣場學生及支持民主的政客代表參加,大家以「永不忘記,永不放棄」互相勉勵。
特展由當年廣場學生領袖王丹主持,他說,1989年6月4日是中國歷史最黑暗日子之一,也是令人錐心泣血的心頭痛。這場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被政府強硬派殘暴鎮壓了,至今已經33年。在33年後的今天,六四不但改變了中國,而且也改變了世界。他呼籲大家一起來努力維護歷史記憶。不要讓流血白淌;歷史的傷痛,不應被墨寫的謊言和冷血的權力掩蓋。
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首席中國政策顧問余茂春說,當外界指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不同,將兩者區別對待時,北京總是會把那種調查拿出來說,但是北京當局無法解釋89年的那場運動,「因為那是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之間的抗衡。」
魏京生表示,當年學生的犧牲全為追求民主自由及人權尊嚴的訴求,絕對沒有半點利己心態。網上不斷有人以「人人能吃飯」作為鎮壓做藉口,若單為吃飽而放棄基本自由的追求,那人與豬狗有何分別?
特意從台灣來華盛頓的吾爾開希說,人說時光能淡化悲痛,可是33年來,他沒有一刻忘記同學坐牢,也忘不了死去年青人的血跡,一群被迫流放海外的他們無法回國探望年邁的雙親,時光飛逝沒有平伏他們那一代的苦痛,然而當年89年學生對民主政治的希望也同樣沒有被忘卻,他們等待著中國改革的一天。
香港自由委員會主席祈福德(Mark Clifford)曾擔任香港壹傳媒獨立非執行董事。他說,三年前參加過香港維園六四30周年燭光晚會,三年後,他在香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遭到當局拘捕和監禁,在香港生活30多年的他也被迫離開。
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代表托齊(Piero A. Tozzi)在特展開幕活動上表示,中國政府拒絕紀念六四,甚至打壓香港的紀念活動,想要將這段歷史從史書中抹去,但是美國國會仍然有議員都不會忘記政府軍隊鎮壓和平民主示威者的那段歷史。
幾個月前,以王丹為首聯合散落在海外民運人士有意在美國紐約,建立一個實體的六四紀念館。不僅可收集和保存有關「六四」的歷史文物,更可通過展示這些文物,讓歷史記憶鮮活地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王丹表示,這樣一個紀念館,是八九一代的歷史責任,也是對那些死去的同學和民眾的一個交代。
王丹期望,在「六四」35周年的時候,能在紐約為這個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歡迎大家點擊「六四紀念館籌備網」(jinian64.org),關注籌建和踴躍捐款,讓紀念館早日建立起來。
「六四」特展的展品包括照片、當年抗議示威的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上使用過的帳篷、傳單、簽名的旗幟,《解放軍報》記者江林被武警打傷時染上大片血跡的襯衣。還有「市公安局感謝大學生」、「新聞自由萬歲」、新華社記者寫的「筆不由己」的簽名。
華盛頓的「六四」特展是王丹等海外民運人士籌建「六四紀念館」的預展,為期半年。該基金會主席Andrew Bremberg說,香港六四紀念館因香港國安法而被迫關閉後,也促使他們萌生舉辦這樣的展覽的想法。他說,六四不僅對親歷者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今為自由而奮鬥的所有人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